一名13岁女孩7天失联,躲在空房间里沉迷手机。
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继宁10月25日,安徽省蚌埠市惠源县13岁女孩杨某某失联7天。终于发现自己被禁止玩手机了,于是他就躲在奶奶家空荡荡的储藏室里玩手机,等奶奶出来了才悄悄出去寻找食物。这种“虚惊一场”也反映出中国青少年手机成瘾现象的严重性和普遍性,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和心理问题。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,摆脱“数字依赖”,是摆在家长、学校和社会面前的难题。青少年的数字成瘾正在蔓延,导致脊柱侧弯和近视问题。 “报警了,布了监控,派了亲友去找她,她已经7天吃不下饭,睡不好觉了。当她终于被救出来的时候,“在储藏室发现她的手机屏幕还亮着。”女孩母亲杨女士说。杨女士称,她接到女儿学校老师的举报,称女儿在学校睡着了,于是禁止女儿玩手机。没想到,女儿18日离家出走,躲到奶奶家躲了一周。个例背后,是令人惊讶的群体数据。《2024年全国网络使用情况报告》未成年人”节目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.96亿,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.3%,其中90%以上通过手机上网; 13.6%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,其中4.1%表现出严重网瘾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近40%的青少年因沉迷手机而出现睡眠障碍,28.9%的青少年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等问题。 如颈椎疼痛和视力模糊。 《数字化德江门梁家拳非遗传承人朱耀雄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在日常武术教学中,他发现不少孩子被父母送去“戒网瘾”。 刚开始学习时就存在明显的姿势问题:由于长期低头浏览手机、扭曲坐姿以及缺乏锻炼,大多数孩子出现颈前倾、脊柱侧弯、骨盆倾斜,有的还存在长腿、短腿等发育异常。 “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影响日常活动,但会直接阻碍青少年骨骼的正常发育。如果长时间无人看管,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。”朱耀雄说,通过系统的训练,g、包括姿势矫正、肌肉骨骼调整、核心力量训练等,大多数孩子的姿势问题可以在3到6个月内得到明显改善。在他看来,锻炼可以帮助戒除手机成瘾。 “孩子之所以沉迷于虚拟世界,是因为现实生活没有吸引力。武术不仅可以矫正姿势、增强体质,还能通过经常练习培养专注力和自律性,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建立控制感。”据了解,近两年寒暑假期间,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孩子来学习梁家拳,以矫正体态。除了身体伤害之外,视觉和心理伤害也是众所周知的。数据显示,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.7%,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.3%,小学生近视率为35.6%其中,初中生为71.1%,高中生为80.5%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显示,沉迷手机的青少年中,32%的人出现情绪烦躁、社交退缩等行为异常,15%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。 “虚拟世界的即时反馈会削弱孩子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耐心,长期沉浸很容易形成‘信息茧’,加剧心理孤立感。”儿童心理学领域专家的评估是有指导的。广东地区的合作正在打破现状,重塑数字生活的边界。面对年轻人数字化期望的困境,单一主体的努力很难见效。广东不少地区探索出一系列有明确实际支撑的路径,致力于与住宅社区的合作。家庭方面,简单冲突和禁止被积极激励和灵活协商所取代,让亲子沟通更加有效。根据《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》要求“家长配合学校规范学生使用手机”,广州越秀、天河等区不少家庭尝试让孩子参与手机政策的制定。他们用积极的激励措施取代了简单的禁令,例如“完成作业换取30分钟的娱乐时间”和“周末在外面打卡1小时睡觉,这是上网时间”。有的家长用“手机使用日历”来记录每天上网的次数和时长,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规划的习惯。学校用“严格管理+兴趣引导”筑牢学生安全防线马力。根据深圳中学与学生共同起草的《深圳中学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管理方案》,学校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,学生可以“有限制地使用手机”。使用时间限定为早读前、午饭后、晚自习后、睡觉前四个时段,既满足了学生的现实需求,又明确了使用边界。此外,江门、佛山、广州等地中小学广泛开设武术、舞狮、粤剧等特色课程,用动静结合的技艺取代移动娱乐。在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的同时,也通过经常练习培养自律性和专注力。解决成瘾困境的主要方法是让孩子从其他方面获得关注在家庭中,在运动中找到乐趣,并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认可。 “当生活足够精彩时,手机自然会回归到使用特性。”
编辑:严哲川 上一篇:“新”感动世界,广交“链”世界|向心、向志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