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》发布。去年,全国
10月29日,自然资源部记者获悉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 《报告》总结了2024年全国和沿海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情况。过去的一年,海洋经济各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。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.5万亿元。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。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。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。海洋生态保护、修复和预警监测取得成效,海洋经济开放合作不断深化。 2024年,共同阿斯塔尔地区将深度挖掘海洋资源潜力,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,推动区域经济发展,在打造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方面亮点纷呈。一是北、东、南三大经济圈不断拓展。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持续加快,东部海洋经济圈联动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,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和保护取得新进展。 2024年三大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、33446亿元、37858亿元,比2020年名义增长33.1%、37.7%、33.3%。 二是海洋强省和现代化海洋城市建设倒逼。山东'海洋科技优势显着增强,持续运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正式推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“神威海洋之光”。浙江港口一体化改革创造新增长点。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七年来最高增速。梅山港区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,与船山港区共同构成“双百万标箱”集装箱码头群。粤外工程装备、海上风电等千亿产业集群开始通车,“梦想”船在广州钻井竣工投产,兆瓦级电解制氢装置首次运行试运行成功。现代海洋城市立足自身特点,积极打造海洋新高地经济发展。上海、深圳、青岛等国际海竞争持续向好。天津、大连、宁波、厦门等在有利于海洋的领域不断深化发力,在港口、产城、海洋渔业、现代航空等联动发展中。交通服务、达古特药品、生物制品领域取得突破。秦皇岛、连云港、北海、三亚等。 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探索更加深入。 16个经济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,聚焦主要示范任务,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天津建成全国首条国家级海水淡化生产线,威海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返工率达90%以上,联运总班次日照EA列车达到38列,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罚款“海星云”大型模型。连云港开行911列中欧班列,增幅13%,盐城荣获“生物多样性100+全球特别推荐案例”,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首艘自建、国内首艘内河直达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成功交付。宁波完成全国首个蓝碳拍卖,温州引导民间资本向深海能源开发、高端海洋装备等战略领域集聚,福州建立城市银行服务平台,海洋詹相关专利基本形成面向绿色钢铁、石化、能源的现代产业体系。北海推进我国临边工业园区和产业合作区建设。陵水建成疍家文化、渔业重点区旅游,珲春稳定运营“虎柔”列车。文字|记者 王丽
编辑:潘海辉
上一篇:“刀剑锋在石上磨,人在这件事上要修行。” (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